1、降低濾前水濁度。河道水質千變萬化,最大限度地降低濾前水濁度可以除去80----90%以上的細菌。實踐表明,將濾前水濁度控制在≤2----5NTU,濾前加氯控制在0.2---0.3mg/l,出廠水游離余氯控制在0.7-0.8mg/l,水質完全可以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要求。這里的工作重點應放在混凝劑和助凝劑的品質與劑量上面。加強對凈水劑的有效監(jiān)督管理,認真執(zhí)行與生產廠家的訂貨合同,進藥時執(zhí)行索證制度,并對產品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嚴把產品質量關。優(yōu)質的凈水劑能有效提高混凝、沉淀效果,而良好的混凝效果正是有效降低濾前水濁度的關鍵因素!在控制凈水劑的劑量方面,要經常性地對不同季節(jié)、不同濁度情況下的原水開展混凝實驗,測定不同水質情況下凈水劑的最小投加量與最佳投加量范圍,積累相關經驗數(shù)據(jù),依時、及時地指導凈水生產的正常運轉。
2、降低原水有機物含量。有效降低有機物本底值、降低濁度、縮短氯與有機物的接觸時間是工作的主旨。原水有機物含量的降低可使其致突變活性大大下降。將加氯點移至濾前進行一定的預加氯可使原水中有機物的前驅物得到初步氧化與降解,并可抑制或殺滅凈水構筑物內壁以及濾床沙粒中的藻類、細菌的生長繁殖,延長運行周期;經過預氯化的濾后水再進一步加氯時不僅會進一步殺滅殘存的細菌、病毒,也會使氯與有機物的接觸概率降低、接觸時間也相對縮短,從而不至于產生更多的氯化有機物,保障水質安全。
3、改善管網水質。管網水相對比出廠水來說通常會增加色度、濁度、細菌、鐵、錳、鋁和管壁涂料溶解于水中的其他物質。據(jù)中國36個城市的供水調查,管網水濁度比出廠水濁度平均增加0.3NTU、色度增加0.8度、鐵增加0.02mg/l、細菌由8.0個/毫升增至29.2個/毫升。出廠水到用戶要經過漫長的管網和蓄水設施,這個過程往往要幾個小時或幾天。管網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大的反應器,出廠水未完成的反應將在管網中繼續(xù)進行,它包括水體本身的反應及水與管壁的反應,這些反應有生物性的、感官性的以及物理化學方面的。因此,①在給水管道的管材選擇方面必須慎重,嚴格執(zhí)行索證制度,通過正規(guī)渠道選擇那些大品牌的國家免檢產品,確保管道內壁能抵抗腐蝕又不析出有害物質,確保管道浸出試驗水質達標;②牢牢把控好出廠水水質,盡量降低水中顆粒物質、耗氯物質及生物可降解物的含量;③新裝管道、維修管道或搶修管道務必執(zhí)行分段清洗、消毒、排空制度,檢測水質合格后方可并網運行,避免水質二次污染,破壞管網水質;④定期對管網進行末梢排污,尤其是枝狀管網。
綜上所述,用科學的技術方法來保障給水水質安全是我們供水人的職責所在,也是我們供水人永不停歇的理想追求,歡迎同行們繼續(xù)探討。